千年鸱尾

「工匠之魂」的体现

为纪念唐朝僧人鉴真东渡奉献终身的事迹,井上靖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创作出感动万千读者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唐招提寺金堂的正脊两端的鸱尾,正是因为这部小说而广为人熟知。

鸱尾是中国古代建筑式样之一。在汉、唐时期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地。在日本,鸱尾盛行于奈良时代。当时,平城宫的建筑物(如朱雀门、大极殿)与敕建寺院(如东大寺大佛殿)的鸱尾均采用金属制成。由于唐招提寺乃非敕建寺院,所以鸱尾不能使用金属制,而只能使用瓦制。

2000年至2009年,日本政府对唐招提寺实施「平成十年大修」。在拆卸金堂正脊的两只唐式鸱尾后,瓦匠发现它们来自不同的年代。位于西侧的一只鸱尾超过一千二百岁,而从正面向右手边眺望金堂可见的东侧的那只鸱尾则只有六百多岁(即上图中有在日本象征吉祥的乌鸦伫立的那个位置)。换言之,西侧的鸱尾属于初建时期的制作。

令人惆怅的是,初建时期的鸱尾竟比元亨三年(1323年)大修时换上去的鸱尾保存得相对完整。年幼鸱尾的头腹间,有一道使之几近断开的裂纹。那道明显的裂纹,深深地烙印在是次修复工程的领头瓦匠山本清一的心坎里。该裂纹让他警觉到不要为人生留下任何遗憾。山本清一和其他参与是次修复工程的工匠都意识到,如果唐招提寺毁在这一代人手里或者修不好的话,既愧对前人,也会被后人耻笑。他们认为这种心情是一种工匠之魂。

山本清一是奈良人,制瓦是家业。他推想,六百多年前在鸱尾上留下自己姓名的瓦匠,当时必定已竭尽所能,只是他未料到自己所造的鸱尾并不如那只初建时期的鸱尾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由于天平年间的工艺今已失传,当时已年过七旬的山本清一只能依靠现代人的智慧,去探索如何复原一对一点二米长的巨形鸱尾。能让新造的一对鸱尾保存着天平文化时代的遗韵,屹立另一个千年是他的夙愿。因此,他反复研究年幼鸱尾的头腹间那道裂纹的成因,并从多番失败经验采集得来的数据,掌握到陶土所需的湿度与粘度。

从纪录片中所见,山本清一在开窑那天特意盛装到场,脸上时忧时喜的神情,彷佛在参加一项重要的仪式。他后来忆述:「(鸱尾)出窑的那一瞬,真是非常神秘,好像是等待孩子的诞生。」自这项修复工程起,他年轻的长孙就跟随他学习制瓦技艺。他说自己当年走上瓦匠之路,也正好是那样的年纪。之后,山本清一又带领长孙和他的团队,参与另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姬路城五年大修」。他说:「并不为甚么利益,就是想高高兴兴做出漂亮的瓦。」

唐招提寺金堂保留了硕果仅存的天平文化时代建筑式样。而《天平之甍》描述的那只饱经千载星霜的西侧鸱尾现已庄严荣休,被安置在「唐招提寺新宝藏」馆中展览。而新的一对鸱尾则担起其使命,正向着另一个千年的宏大目标迈进。

通过这对当代鸱尾的诞生故事,可感受到瓦匠如何在尊重和感激当中,将技艺传承给下一代的「工匠之魂」。

转载自:https://yikjy.blogspot.com/2018/11/7.html

0
0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
帮助我们改善 JapanTravel.com
回馈意见

请留言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Your feedback has been sent.